小學生收集剩飯變肥料種菜 學懂惜食減廚餘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8/06/23 00:00

最後更新: 2018/06/25 17:11

分享:

分享:

屯門路德會呂祥光小學參與「校園零廚餘」項目,同學把午膳廚餘收集後轉化為肥料,將花圃變得綠油油。(陳國峰攝)

廚餘佔都市固體廢物棄置量近4成,當中來自學校午膳的數量驚人。屯門一間小學參與由環保團體「綠領行動」舉辦的「校園零廚餘」項目,把學校午膳廚餘收集後轉化為肥料。學生由首見廚餘喊「臭到嘔」,到現時自動自覺收廚餘,肥料於花圃種植菜心、蕃茄等。

環保團體「綠領行動」推行為期兩年「校園零廚餘」校園午膳減廢項目,位於屯門的路德會呂祥光小學是17間參與計劃的學校之一。

廚餘佔都市固體廢物棄置量近4成,當中來自學校午膳的數量更驚人,每年達15000公噸,即約3000多萬個飯盒。(陳國峰攝)

記者到校觀察午飯時段,每日有4名環保大使當值,午膳吃完自己飯盒後,就拿所需物資到不同樓層收集廚餘,環保大使到課室時,吃完飯的同學排隊把餘下的食物倒往廚餘桶內;有環保大使見到有同學飯盒幾乎原封不動就丟棄,說「嘩你食咁少,食多啲啦!」

學校每兩周收集一次,每次收集不同年級的廚餘,學生會於小息時到花圃堆肥,小四同學協助種植及收割、小二同學則配合視藝科、計設稻草人驅趕食農作物的雀鳥,以求各級也可以參與。

午飯時段,有4名高年級的環保大使吃完飯盒後,就開始到不同樓層的課室收集廚餘,同學排隊把剩食倒入廚餘桶。(陳國峰攝)

由1年前計劃剛開始時,環保大使巡兩、三班就已經滿一桶廚餘,到現時巡8班才滿一桶,廚餘量已有減少;廚餘轉化成的肥料,也令把當初只有幾張枱櫈的花圃,到種植到菜心、白菜、蕃茄等農作物,使花圃變得綠油油。

而學生們由首見廚餘發酵喊「臭到想嘔」,抗拒收廚餘,慢慢了解廚餘可以重回泥土做養份後,現時各人自動自覺收廚餘,又說收廚餘做肥料好玩:

撈泥最好玩,將廚餘同泥土撈埋一齊,好舒壓、好治癒!

收集了的廚餘,要灑上黏附著菌種的木碎,速進厭氧廚餘回收系統內的廚餘發酵。(陳國峰攝)

把廚餘和菌種發酵兩周後,就要將廚餘同泥土混合,再待一個月,有同學指這個過程「好舒壓、好治癒」。(陳國峰攝)

有樂亦有苦,其中一位環保大使周同學說,收了幾班的剩食後,其實廚桶已經很重,還要要踎底起身,搬上搬落:

以前覺得飽就唔食,依家覺得收廚餘咁辛苦,會努力地食埋佢!

同學們在收廚餘過的過程中亦看到浪費的情況,見到有啲同學食剩太多、有些則成盒飯都無郁過就丟;問到如何可以改善時,他們說七咀八舌地說:

應該要俾佢哋捱下餓!
親自黎收廚餘,體驗過就唔會咁浪費!

有時會諗,一年級已經收到咁多,1級1桶、6級就6桶,全屯門已經唔知幾多,全港就更加數之不盡,成個世界會.....爆炸。

六年級的劉同學說,幾個月前踏單車經過屯門堆填區:

見到堆填區堆滿哂,覺得點解啲人會製做咁多垃圾,如果唔幫下手,香港會頂唔順,政府會多好多開支。

這亦令他反思自己生活:

以前食唔哂啲嘢就直接丟,平時寫錯字張紙又丟,會令堆填區更大負擔。

同學們如把午餐吃乾淨長達30日,便有證書獎勵。(陳國峰攝)

該校校長黃綺華指,最開心是在看到小朋友在生活態度上有改變,提醒家人惜食,使學生未來成為社會的良好公民。學校計劃下年度會再推展到其餘年級,達至全校參與。

在書本學習也只是紙上知識,從實踐中讓小朋友體驗環保槪念,會更多啟發。

綠領行動項目主任詹凱盈指,項目盼將惜食文化帶入校園,教育學生源頭減廢,並實踐乾淨回收,將廚餘轉化為堆肥作校園種植。此例子顯示中小學規模可自發處理廚餘,在校內使用,甚至擴展到學校的常規課程,足見「夠貼地」的環保教育能深化同學的惜食信念。

詹凱盈又指,政府的減廢藍圖期望2022年減4成垃圾量、2017年減20%廚餘,但2011年及2016年的廚餘量其實沒有改善,同是3600公噸,質疑「政府的廚餘減咗去邊?」倡政府要加大力度減廚餘。

更多廚餘出路報道:

君悅酒店自助餐廚餘回收變禽畜飼料 警署餐廳亦擬仿效

告別每天3,300公噸廚餘 惜食堂展館宣揚不浪費食物

蕉葉製匙羹、廚餘果醬瓶 90後發明惜食環保產品獲獎【有片】